導讀:1月22日,河南商丘永城。40歲男子給8歲小朋友磕頭拜年,拍攝者:大人應該叫小孩爺爺,10塊20塊隨便給。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見這樣的情況:
1月22日,河南商丘永城。40歲男子給8歲小朋友磕頭拜年,拍攝者:大人應該叫小孩爺爺,10塊20塊隨便給。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年齡比自己父親還大的親戚,自己卻叫其兄長;十幾歲或是幾歲的小屁孩,有年齡比自己大很多的人,喚其爺爺。這也就是輩分的差異導致的。輩分與年齡不符,往往會覺得很尷尬。不按輩分走,直呼其名自己內心覺得挺不好意思,有些人還會反過來說,你怎么叫我名字,當時就尷尬。按輩分叫吧,年齡差在那里,又叫不出口,兩難呀!
那這種輩分差怎么來的?應不應該延續下去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尊卑有序,尤其是在古代社會,更是衡量一個人、一個家族乃至一個國家文明發達的標志之一。
輩分差的出現,其實有很多原因,比如兄弟姐妹結婚生子的時間有差異,再比如,夫妻有大齡生子的情況。
這樣便出現了舅舅比外甥女還要小,侄子比叔叔還要大的情況。
那么這種輩分差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傳承呢?
筆者認為我們是一個文化禮儀之邦,況且往上推的話,也確確實實合情合理,那就沒什么不對的。至于年齡和輩分差導致的尷尬確確實實是有,但不是事實存在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家都為自己的事業忙碌奔波,基本上過年才聚到一起,在特殊場合下,一聲稱呼也沒什么。相互之間有各自的尊重和禮儀即可。
輩分是一種家族理念的象征,只要不越距,不做一些天理不容的違法事,就是符合常理的。“
至于如文中提到的幾十歲的中年人給小孩磕頭領紅包的情況,只要雙方愿意即可,圖個喜慶也沒錯。如果不愿意,估計也沒人說非要這樣。
輩分差”和“年齡差”帶來的尷尬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用隨和輕松的心態,去面對這件事情,所有的尷尬就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