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月24日日本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引發國際輿論極大關注,我國部分市場發生食鹽搶購現象部分電商平臺顯示食用鹽缺貨回顧:又要囤鹽?多地線下
8月24日
日本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
引發國際輿論極大關注,
我國部分市場發生食鹽搶購現象
部分電商平臺顯示“食用鹽缺貨”
回顧:又要囤鹽?多地線下門店遭搶購!官方緊急提醒→
這讓不少人想起
12年前的那起“搶鹽”事件
2011年3月
日本福島縣發生9.0級大地震并引發海嘯
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堆發生熔毀
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
出于對核輻射的恐慌
我國部分民眾也曾大量搶購、囤積食鹽
這兩天,
似曾相識的一幕
在社交平臺和微信朋友圈大量轉發
不少網友好奇:
12年過去了
為何人們還在搶鹽?
當然,相隔12年的兩次“搶鹽”并非毫無變化。這一波搶鹽“苗頭”剛出現時,朋友圈里明顯多了不少理性的聲音,有人解釋“搶鹽沒必要”,有人調侃“之前囤的鹽吃掉了嗎?”,來自社交平臺的“人間清醒”也在默默驅散謠言。
從瘋搶到囤貨“謠鹽”因何禁不掉?
“搶鹽是一種典型的社會驚遁現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牟怡說,驚遁是指在某個傳言觸發下,看見別人跑自己也跟著跑的非理智的從眾行為。之所以會發生驚遁,是因為人們都想降低生活風險。
驚遁產生的起點,也就是那個傳言,往往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一定是簡單可及、人人都能擁有的,比如買鹽。“如果要買一臺價值5000元的儀器才能防輻射,那么這個謠言很可能就傳不起來,因為這筆錢不是人人都掏得出的。”牟怡說。
細品兩次“搶鹽”原因,其實還不太一樣。2011年那次,是因為有專家說碘能防輻射,人們發現鹽是他們距離最近的含碘物質,于是加入瘋搶行列。而這次是因為大家普遍擔憂海水被污染后,海鹽無法食用,于是囤貨備用。
對大多數人來說,“謠鹽”是他們在風險面前采取的一種自救手段,也是一種恐慌情緒的宣泄。面對不同風險,搶的對象可能變成板藍根、綠豆、大蒜……但相同結構的文本總會被不斷重述。
科學素質穩步提升為何還會“中招”?
五年一次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本世紀初,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不到2%,2020年已超過10%。中辦、國辦2022年9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新目標: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2020年公布的上海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達24.30%,比例全國居首。
一個疑問由此產生:我國公民科學素質10年提升5倍,搶鹽現象為何還會出現?科學素質提升能否阻斷謠言傳播?牟怡表示,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觀察一下誰是搶鹽的主力軍。事實上,比起農村里科學素質相對較低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的大爺大媽反而在搶鹽潮里打起了頭陣,這是因為他們相信科學,但又不太懂科學。
打個比方。如果和一位種地老農談核輻射,對方可能聽了半天也弄不明白;但如果告訴一個知道核輻射危害的人,有一種東西可以規避風險,很快就會收獲信任。科學傳播在“似懂非懂”中仿佛發展出某種“悖論”——當謠言披上“科學的外衣”,反而傳播得更快了。
新傳播形態下科普如何更有效?
在以社交平臺和公共參與為重要特征的新傳播形態下,如何讓科學跑在謠言前面?新冠疫情科普帶來的啟示是,在直面社會需求、回應公眾關切中提升科普的有效性和影響力。24日晚,針對這一波食鹽搶購,中國鹽業集團有理有據的及時回應,就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大眾心里的恐慌。
最新發布的《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0年我國科普能力發展指數較2015年增長約40%。盡管能力提升明顯,但不少專家坦言,與世界科技強國普遍高于20%的公民科學素質相比,我國還有較大差距,科普賦能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還有較大潛力。
如何讓公眾更快識破謠言?曾參與果殼網“謠言粉碎機”項目的孫慧敏表示,健全科學知識體系很重要。在無數次與科學謠言“過招”后,她發現,“以偏概全、掐頭去尾”是這類謠言最常見的生產路徑。因為每個科學結論都有多個前提,如果沒有限定條件推導出從A到B,往往是南轅北轍。公眾來如果具備多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很容易從過于簡單的推導中看出問題。
更多專家認為,比補齊科學知識拼圖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理解作為一種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科學。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們一旦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分析和判斷未知,至少可以在“人從眾”式的混亂中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事實上,公民科學素質本身就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3個層面的能力要求。如今的科普也在追求更高目標,由單純傳播科學知識向更加注重傳遞科學精神轉型。比如,屢屢在全國大賽中摘金奪銀的上??萍拣^科普秀,很少在表演中插入知識類的講解。因為如果人們感興趣,就會自己去搜索知識,而搜索的過程,正是習得科學方法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