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月19日,四川達州火車站歡迎農民工回家標語被指歧視引發網友熱議。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回應稱,四川省有針對農民工的春風化雨行動,這種宣
1月19日,四川達州火車站“歡迎農民工回家”標語被指歧視引發網友熱議。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回應稱,四川省有針對農民工的“春風化雨”行動,這種宣傳標語是想表達對農民工的重視,沒有不好的含義,他們回家很不容易,有困難的也會去接他們回家。
事情發展至此,也不禁讓人深思,“農民工”什么時候變成歧視用語了?之前,一則“人大代表倡導媒體宣傳不使用‘農民工’等歧視性語言”的新聞也曾引起網友熱議。但是,作為一個客觀概念,“農民工”本身并無歧視意味,無論是農民還是工人,本身都只是一個職業稱呼,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存在情感色彩,更不是對某一群體的惡意貶低。農民不是貶義詞,工人不是貶義詞,農民工更不是貶義詞。所以,沒必要對標語用詞進行過度解讀,“歡迎農民工回家”更多的是美好的春節祝愿與善意。
“過度解讀”的背后是善意的消耗。飛速發展的科技與網絡擴展了人們的表達渠道,在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過度解讀”“網絡審判”等惡意行為的出現帶來了機會,使得事情偏離了真相和原本的發展軌道,從而產生了不良影響。本是想表達對農民工的重視,并沒有不好的含義,善意的舉動卻受到超出事實的想象與認定,如何不讓釋放善意者沮喪與失望?久而久之,下一次還會有美好的祝愿嗎?社會還會有善意的存在嗎?過度解讀不僅會對釋放善意者造成傷害與陰影,而且更是讓社會的善意被消耗,甚至是消失,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信任也或將失去,最終損害的絕不只是某個人,而是整個社會。
“過度解讀”更是違背了自身善意的初衷。相信大多數網民都是出于善意,出于責任而提出疑問,或許達州火車站的標語用詞的確存在不妥,但遠遠還沒有達到“歧視”的地步,理智地提醒工作人員修改才是應有之舉,而不是過度解讀之后,用過激的言論進行認定與審判,最終導致兩敗俱傷。這樣的結局令人痛心,也與自身善意的初衷相悖。
科技的發展與民眾理性的增長,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少一些過度解讀,多一次為善意點贊;少一些個人情緒的宣泄,多一些冷靜理智地分析;少一些自以為是的想象,多一些真誠與包容。莫讓他人善意在過度解讀中消耗殆盡,也莫讓自身善意在過度解讀后被人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