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墻都裂了,房子成了危房,住不了。8月11日,涿州大水已經退去,李強(化名)依舊一臉愁容,安置點總不能一直住下去,投親靠友也不是長久之計
“墻都裂了,房子成了危房,住不了。”8月11日,涿州大水已經退去,李強(化名)依舊一臉愁容,“安置點總不能一直住下去,投親靠友也不是長久之計。”
李強所在的小營村,隸屬于刁窩鎮,位于涿州市東部。7月末,暴雨突襲涿州。7月29日8時至8月1日11時,河北涿州市出現明顯降水天氣過程。涿州全市平均降水量355.1毫米,多個鄉鎮的降水量都超過300毫米。
涿州常住人口60多萬人,受災人數在8月1日就超過13萬人。八天后,涿州的受災人數增至47萬余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8621公頃。
刁窩鎮毗鄰涿州市中心,地勢低洼,受災嚴重。小營村緊鄰白溝河,位于堤壩西岸。白溝河是海河流域的重要河道,由琉璃河、小清河、北拒馬河在涿州交匯而成,水位7月30日一路走高。
8月1日,白溝河水位已逼近橋面。當天晚間,茨村大橋附近的堤壩東岸出現決口,水位已平齊371省道,堤壩西岸也出現潰口。“起初,我只是覺得大雨一直下個不停。”小營村村民王芳(化名)向時代財經回憶,“8月1日,村里的微信群就有人說堤壩要漫了,村民要全部撤離。”
不少老人不愿撤離。“一開始,我也覺得沒有多大事。剛好我女兒也在微信群,她看到消息后就立馬開車把我和她爸給接到她家去了。”王芳回想當天情景,心有余悸。
村干部緊急行動,帶人挨家挨戶通知,第一時間把村民轉移到安置點。暴雨過后,小營村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大災過后,生活還得繼續。據涿州市8月9日通報,全市402個村,191個村未受災,211個村進水,已全部退水。8月11日,時代財經輾轉來到小營村。村外,水還沒徹底退去,成片的玉米地浸泡在污水中。村口不遠處,一堆青磚散亂地癱倒在泥地中。村民告訴時代財經,這里原是一處老式平房,被大水沖垮了。
村里,積水退去,路上堆滿留下的淤泥,一腳踩下去,淹過腳背。小營村的村民8月7日開始陸續回到村中,忙著收拾大水留下的狼藉。這個800多人的村莊正在重回正軌。
“莊稼地只能看到玉米尖尖”
“這次洪水來得特別猛,特別大,最后都淹到半人多高。莊稼地只能看到玉米尖尖。”小營村一位村名一遍拿著掃帚清掃著院子,一邊指著墻壁上留下的水痕告訴時代財經。
“洪水來得又兇又急,水位不是像下雨那樣慢慢上漲,而是像瀑布一樣,傾倒下來。”李強回憶8月1日當天,從收到村里的撤離通知,到水位沒過膝蓋,前后也就2個小時的時間。他本以為這次只是尋常雨季,“沒想過會發大水”。
8月1日收到撤離通知的李強,首先想到的是“洪水一來,馬上要收的玉米沒戲了。”李強一家種了30多畝地,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差不多10來萬元。污水泡過的地,土質不行,再種小麥、玉米也難有好的長勢。
他還養了20只雞、6只鵝、3頭羊。撤離的通知來得急,李強顧不上安置,這些牲畜“死的死、跑的跑,現在就剩1只鵝,2只雞。”家中雞舍只剩下空蕩蕩的鐵籠子,羊圈下的干草四處飄散,沾滿淤泥的被褥和床墊橫亂放在院子中央,被洪水沖倒的家具還沒來得及歸位。
“都不敢細算到底虧了多少錢。”李強輕嘆一口氣,搖了搖頭,嘴里嘟囔著。說了不細算,他還是沒忍住,“30多畝地毀了,這里得10來萬”“房子80年代蓋的,現在得重修,十幾萬有沒了。重修期間,還沒地方住。”
兒子還在上大學,這個開銷還得李強來掙。
家中的儲存大豆被洪水泡壞了,以前一斤能賣1.6元,現在只能賤賣。“有人收,我就賣。賣的價和白送差不多。”李強掰著手指頭,告訴時代財經,“把一個儲糧桶裝滿得有1000斤,以前一桶大豆能賣1600塊,現在只能賣100塊錢。”說完,他轉頭拿著鏟子把儲糧桶里的大豆鏟到收購人的貨車上。
李強的遭遇不是個例。
小營村村民大多以務農和養殖為生,主要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小麥等,養殖的牲畜有羊、雞、鴨等。王芳(化名)的收入主要來自養殖牲畜,這次洪水導致她丟了30多只羊,直接損失接近6萬元。
后續住房安置才是頭等大事
和許多村莊一樣,平時居住在小營村的以老人、小孩居多,年輕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外求學,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洪水退去,防疫工作擺上日程。退水區域要首先完成清淤和垃圾處理,達到消殺條件后,要組織進行消殺作業,降低病毒細菌傳播風險。小營村已經統一對村中進行了消殺,將消毒液分發給村民。
刁窩鎮設置5個安置點。撤離通知下發后,村民大多選擇投親靠友,少部分人選擇住進安置點。小營村的安置點在涿州第二中學,吃住問題得以保障。
小營村一名村委負責人向時代財經透露,截至8月11日,小營村還有300多人在安置點。不過,住在安置點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洪水退后,有些小營村的村民迫不及待回到村中。
吃飯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小營村外的馬路邊臨時搭建的用餐點,就是為了保障村民吃飯而專門設置。用餐點是用大棚簡易搭建,村民輪流充當廚師,米和菜大多來自政府發放和各界捐贈。只解決眼前的吃飯問題還遠遠不夠,后續住房安置才是村民最關心的大事。
“我們主要靠種地生活,現在農田被毀了,今年基本沒了收成。我和老伴現在在外面租房住,一個月要1千多元。”小營村一名年過六旬的村民對后續住房安置憂心忡忡。
投親靠友只是權宜之計。“我現在女兒家里住著,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王芳告訴時代財經,小營村地勢低,受災情況比較嚴重,老房子成了危房就不能住人,房屋重建亟待解決。
涿州市正全面推進道路、橋梁、電力、飲水、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修復,部分村莊已通電通水,村民陸續回到家中。時代財經了解到,部分村已下發受損情況統計表,讓村民登記財產損失情況。
村民要詳細填寫房屋、家庭財產、農作物以及養殖類受損情況。登記事項極為細致,房屋受損細分到結構、間數、每平米價格等,農作物受損情況則細分到玉米、大豆、小麥的數量、原產量、減產程度等。
8月11日,河北省政府在“河北省防汛救災暨災后重建”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重建工作。今年9月1日前,保證每名受災學生都能按時開學返校;今年入冬前,確保受災群眾能夠回家或搬入新居、安全溫暖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