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反腐,在過去20年尤其過去5年,一直是醫藥領域的工作重點,每年都有文件和典型,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尤其不一樣。8月3日上午,醫藥代表劉
反腐,在過去20年尤其過去5年,一直是醫藥領域的工作重點,每年都有文件和典型,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尤其不一樣。
8月3日上午,醫藥代表劉理打開手機,撲面而來的留言是:
某省醫藥群大多解散,或更名,前幾天該省大三甲醫院院長主動投案;
幾個外企相繼解散學術會議項目溝通群;
又有內企通知停止院內拜訪;
某外企通知不再開會,也不贊助醫生開會,代表也可停止拜訪;
多省衛健委發布醫療糾風部署文件;
某省大三甲召開糾風工作會議;
某外企抗感染線產品整合,會有部分裁員;
……
7月21日,國家衛健委會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
3天后,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將醫療行業反腐列為下半年醫改重點任務。
7月25日,初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在行賄罪規定中增加了新條款,提出在教育醫療等領域行賄將從重處罰。
緊接著,中紀委在7月28日牽頭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中央及地方眾多紀委、監委高級別官員列席或視頻參會,將這次醫藥反腐的戰略地位推向更高處。
隨后幾天,風暴刮向各省。8月2日,廣東、浙江、海南、湖北多省陸續發布通知,要求集中整治全省醫藥領域腐敗亂象。
31日開盤后,受醫藥反腐事件等多因素影響,二級市場醫藥板塊整體走低,多只醫藥股開盤下跌并持續跳水,當天公告董事長涉嫌職務犯罪的賽倫生物(688163.SH)一度跌超16%,醫藥領頭羊恒瑞醫藥(600276.SH)幾乎跌停,隨后傳出其某地辦事處整體被端,恒瑞不得不緊急辟謠。
反腐,在過去20年尤其過去5年,一直是醫藥領域的工作重點,每年都有文件和典型,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尤其不一樣。
經濟觀察報獲取的一份時間安排顯示,這一年的整治工作,2023年7月底前是自查自糾階段,寬大處理主動說明問題、主動投案的人員;此后十個月集中整治;2024年6月總結整改,屆時將會出臺一批制度文件或修改相關法律法規。
經濟觀察報采訪的多位從業者均認為,這次反腐的部門聯動,是非常罕見、非常高級別的動作,不僅連續出臺文件,還實實在在地把院長們、董事長們帶走了,這些真實的執法案例讓行業震動。
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全國被查的醫院院長、書記已超150人,人數遠超去年全年。剛剛過去的7月,醫藥領域甚至罕見地有兩位董事長被查,包括衛寧健康(300253.SZ)董事長周煒、賽倫生物董事長范志和。醫庫軟件董事長涂宏鋼撰文提出,近期密集出臺的醫藥反腐政策,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巨變。
醫生:藥代“暫時別來了”
李維是某知名外企的醫藥代表,約兩周前,他的工作狀態明顯變了,不用跑醫院,和醫生們聯系大都改用電話。
有同行去了醫院,醫生告知,“近期形式嚴峻,暫時別來了”。一些藥企給藥代放起了假,只發基本工資。
李維察覺到氛圍變得緊張,他告訴經濟觀察報,這些天,許多醫院嚴禁醫藥代表進入診療區域找醫生,80%以上由廠家舉辦的大會、小會暫停舉辦,只有少量高規格學術會議還在如期進行。“這次是動真格的。”一位中部地區三甲醫院醫生感慨,這兩年一直在抓灰色收入,但這次落地了。
各省多家醫院召開內部會,要求醫生們清退講課費,同時對擅自進入醫院診療區域開展推銷、統方等違規行為的醫藥代表作出不同程度的處罰。
兩周前,廣西一家醫院開始要求醫務人員主動退講課費,倒查5年。隨后,多省跟進這一做法。
講課費可以理解藥企為給醫生的產品推廣費。在企業舉辦的各類交流會中,醫生結合臨床經驗介紹新藥,這可幫助同行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新藥,屬于勞動報酬,但極易因為影響醫生處方變得灰色,成為變相賄賂,有時醫生無需實際上的勞務行為就可以拿錢。
2013年,英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下稱“GSK”)因商業賄賂事件被立案偵查,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醫藥商業賄賂事件。第二年,GSK逐漸停止向醫生發講課費。此后幾年,國家沒有特別關注講課費,大部分企業會“鉆空子”。
某三甲醫院醫生劉琪猜測,應該是國家查出某些醫生講課費數目較大,才有退費要求。據他了解,有的專家節假日幾乎都在各地開會,一年講課費多達幾百筆,每筆在1000-3000元,全年總額甚至遠超工資。不過,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各醫院的少數人身上。
對此,劉琪認為:“醫生收入已經比許多崗位高了,不該去賺亂七八糟、歪門邪道的錢。”
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直言,集采前,涉及到介入類高值耗材時,90%以上的醫生都會收回扣,有關部門只能抓大放小,或要求醫生主動退回。另一位三甲醫院醫生介紹,分科室來看,腫瘤科藥品回扣,骨科、心內科耗材回扣較為嚴重。
一位骨科醫生告訴經濟觀察報,前些天,醫院在傳達反腐敗精神時,專門播放了海南某醫院骨科受賄案的視頻,其中詳細提到了回扣比例、涉及病人數,給大家帶來很大震撼。
醫藥行業從業者多為科學家、大專家、院長、醫生,幾乎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位醫生認為:“拿這些回扣的醫生,不一定是不好好治病的醫生。”
藥企合規官:“希望更多董事長被查”
執法力度在變嚴,藥廠也感受到了。
劉曉雪是一家民企合規官,近些天,她會把國家反腐舉措群發給同事們,在管理層、全員大群、各部門小群都發,附上解釋和案例幫助大家理解。
劉曉雪常和老板或高管爭執,但永遠是失敗方。
老板會認為,按合規的做法,項目就完不成,他們常常比一線業務員更抗拒被合規束縛。
過去幾個月,風聲緊了起來,幾位董事長被帶走,但老板的思維并不那么容易轉變。“未來董事長級別被查的會越來越多,從合規的角度,我們歡迎。”一位合規官直言。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均發布文件,提出醫藥企業推廣活動存在的問題。深交所提及,深交所醫藥上市公司醫藥行業銷售費用指標明顯高于深交所上市公司整體水平。
因為涉及產品市場,銷售端是行賄重災區。
某民企合規官在處理銷售領域的合規事務時,和很多大區經理交涉過,知道他們為了完成業績、維護客戶關系,在某個節點上會有“曲線救國”之舉。
他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有的同行做法瘋狂,用各種方式給現金,董事長層面則不乏更隱秘的行賄方式。
近兩年,研發領域也變得嚴重。醫院、醫生影響著臨床實驗的排期、倫理。 一位民企醫藥代表告訴經濟觀察報,有時不給點好處,臨床試驗就永遠排不上來,產品上市遙遙無期。
衛寧健康控股子公司金仕達衛寧副總經理王尚前告訴經濟觀察報,一直以來,業內的灰色部分都存在,近十年監管力度在不斷加大,加上信息留痕了,查處的案例變多了,“早些年用現金行賄時很難查到”。
由于監控嚴格,給回扣的重要形式是給現金。一位醫保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醫藥公司要把錢通過合法的渠道洗出來,但是只要監測資金流,一定會查到錢的流向,就看查不查。
在多數民企,合規部門邊緣而尷尬,不受歡迎。各企業的合規官們常聚在一起,私下討論時,他們甚至希望出一些事情,能借機去教育董事長。
合規的嚴格程度與業績往往成反比。
加入民企前,劉曉雪在一家外企供職,高管傳遞給她的信號是,總部并不看中國區做得多出色,安全第一。遇到違紀和商業賄賂事件時,公司處理極嚴,劉曉雪說,如果員工對處理結果不滿提告,按《勞動法》,公司一般會輸,但總部不是很在意,用這種極端做法把合規氛圍傳下去。
外企舍得花錢去建各種體系,系統多如牛毛,“每個人都在保烏紗帽”,遇到模棱兩可的問題,老板永遠選最保守的做法,這讓劉曉雪和一線業務的溝通很困難,很多創新項目都無法推進,她選擇離開。
近期,對合規的強調到了更高層面,但轉變不會一蹴而就。一些來自國央企的合規官透露,近一個月,審計署或市場監督管理局幾乎天天來查,來面談,老總們被折磨得不行,開始重視合規了。
更多民營企業老板還把“被罰了,然后想辦法解決”、“合同找人看過了”理解為合規,他們很少要求合規部前期做好把控,而是讓他們去“抹平”,去搞好政府關系。
長期以來,醫藥反腐的一大特點是,以懲罰受賄方為主,行賄方只要坦白、配合,就可免予起訴,一定程度上,這給了老板們更多底氣。特別強調對行賄方的監督和查處,這讓本輪反腐與以往不同。
7月29日,在一個學術年會上,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兼職教授鄭雪倩分析了近期的反腐動作,她認為今年中央多部委的聯合行動是有的放矢的,并不是臨時性在醫藥行業搞一個風暴,打擊一大片,“強調了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關鍵少數人”。
她同時介紹了一項受國家衛健委委托開展的課題,該課題在梳理過去十年涉及醫療領域的2900多例刑事判決書后發現,涉及行賄受賄的判例,器械、藥品和耗材分別占比40%、30%、20%左右,45%的行賄受賄行為發生在決策環節,49%的行賄受賄行動者在行政管理部門,正職領導占比達到30%。
鄭雪倩解釋,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的聯合部門從去年的9部門,增加至今年的14部門,中紀委和監察部門也要協同參與反腐工作。另外,關注的重點范圍從醫療機構,升級至行業上下游。
一位合規官說,之前,更多企業互相觀望,近期的信用評價和處罰案例,讓更多人意識到危險。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近期有幾家較大的民營企業如恒瑞、三生制藥,已舍得花錢去建完整的大合規體系,甚至有的企業能把相關審批、支付流程上線,便于以后的審計和全過程追溯。“能夠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也說明了企業管理者進行實質合規的決心。”一位合規工作者說。
律師:每天都有大藥企咨詢
醫藥合規律師、北京至瑾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岑巖感受到了這次反腐風暴的烈度。
以前很少有人主動打電話咨詢,這一個月來,所里幾乎每天都會接到企業打來的電話。中國生產較活躍的藥企也就1000多家,每天都有較大的企業來咨詢,李岑巖明白這有多不容易。
李岑巖常在各個大型會議講合規問題,去年,包括大區經理在內,多數人很漠然;前段時間,她在哈爾濱面對幾百家藥企老總時,多數老總都聽懂了,在臺下一直用手機拍PPT,排長隊來加她微信。
李岑巖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分析,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對食品、藥品、醫療、醫保領域的影響是:
一、將行賄罪的處罰與受賄罪的處罰基本保持了一致。從原來的五年起刑,到現在的三年起刑。
在實踐中,不會再像之前,對行賄方在多個寬容政策下不予追究刑責,當行賄受賄處罰一致,在同一案件中,應該會一并處罰。
二、將醫藥領域存在較多的以下行為列為從重處罰的情形:
1.多次行賄、向多人行賄;
2.在食品藥品、養老社保、教育醫療等領域行賄的。
合規是企業的戰略而非戰術問題。李岑巖介紹,所有的不合規,法定代表人、直接責任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等四類人需擔責,最嚴重的行政責任會讓老板終生禁止從事該行業。
過去一個月,醫藥領域有兩個董事長帶走,這著實罕見。李岑巖對司法案例做過大數據分析,多是醫院院長和醫生、衛健委和醫保局的國家工作人員等受賄端案例,很少見到藥企行賄端判決案例。她判斷,會有更多董事長被帶走。
衛生政策和醫療管理咨詢師王宏志曾受某國家部門委托,做一個關于醫藥企業信用評價的課題,他統計到:十年來,美國查處在華行賄的藥企至少有10個,而中國以單位行賄罪處罰的只有GSK一家。
王宏志說,國家醫保局執行信用評價時曾查處一個院長,帶出五個行賄的藥廠。若按這個比例,現在抓上百個院長,肯定會牽涉大量藥企,如果按單位行賄罪定罪處罰,會有不少企業負責人涉案。
為行業服務時,李岑巖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大部分藥企觀念難轉,國家反腐推進步伐非常快,它們市場推廣還是沿用老一套“帶金銷售”或“統方”,搞隱蔽性利益輸送。
李岑巖常常見到“大企業的傲慢”,自認在當地是納稅大戶,人脈好,好辦事。還有一些國企認為,不合規不是為了業績和發展嗎?國家總要不看僧面看佛面吧?
中國約有400萬醫生,300萬醫藥代表,涉及回扣問題的人數難以估計。很多人會認為,法不責眾,“天塌了有個子高的頂著”。
李岑巖反對這種觀念。她遇到過一個案例,協和醫院的一位醫生被其他案件牽連到,他三年中的涉案金額10萬元,這不僅包括他在醫院的回扣,還包括在某互聯網平臺上的回扣。還有一些司法案例里,醫生的涉案金額還有兩三萬元的。
李岑巖說,近兩個月她接觸的幾個企業傳遞來一個信號:各級紀委監委已分期入駐大型醫藥國企和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