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年前,廣西柳州市柳城縣龍頭鎮環衛站的一名在職在編人員劉萬軍,工齡剛好滿30年,他申請提前退休,卻得到一個意外的答復:你連檔案都沒有
12年前,廣西柳州市柳城縣龍頭鎮環衛站的一名在職在編人員劉萬軍,工齡剛好滿30年,他申請提前退休,卻得到一個意外的答復:“你連檔案都沒有,怎么辦理退休?”
12年來,他向鎮上和縣里反映,到處尋求解決的辦法,未果。縣人社局的一位副局長帶他找到局里記載人事檔案去向的登記簿,他才發現,早在2004年,他的檔案已被太平鎮組委提走。
7月27日下午,柳城縣太平鎮黨委書記黃柏泉稱,目前縣里已經組織相關部門成立了工作組,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
據劉萬軍描述,1996年10月至2003年3月他在太平鎮計生站工作,此后,他被調至龍頭鎮環衛站(今國土規建環保安監站)工作,直至去年離開。而他的檔案于2003年3月被轉移到龍頭鎮人民政府,卻又在一年多后被太平鎮組委從縣人社局調出,此后就下落不明,找也找不到,補也補不了,究竟為何如此,怎么解決,至今也沒有一個清晰合理的回復。相關負責人要么就是表示不知道,解釋不清楚,要么就是稱檔案調去龍頭鎮的證明是假,總之就是一團混亂。
據報道,柳城縣人社局檔案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全縣事業單位職工的檔案都在縣人社局,鄉鎮根本沒有管理權,不能調到鄉鎮上,如果需要,只能前往查閱,查閱完畢后,也不能將原件帶走。如果按照這個規定,那不管是龍頭鎮還是太平鎮,都沒有按規定辦事,而是隨意將個人的檔案調來調去。有規定卻不遵守,就一定會出問題。
劉萬軍的遭遇,或許只是個人檔案管理亂象的冰山一角。檔案從計劃經濟時代沿襲至今,說實在的,其管理方式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一方面,對于在職在編人員來說,檔案記錄了本人的工作經歷、思想品質、工作表現等重要內容,不但與在職時的收入掛鉤,也與退休待遇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但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非公”企業并不具備人事管轄權,無法接受入職者的人事檔案,而當下的就業方式越來越多元,無論是職工還是企業,都對檔案不怎么重視,很多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檔案在哪,很多檔案要么成了“死檔”,要么就遺失無蹤。
此前,“媽媽私自拆開女兒檔案袋,女兒看到后崩潰”一事沖上熱搜,央視評論員白巖松就曾經提出一個問題,檔案調動都應該通過公對公的方式規范進行,不允許個人私自持有檔案,這個女孩的檔案為什么會在自己手里,而很多大學生都在評論區表示,很多高校都是畢業時讓學生自己領取檔案,讓學生自己拿到用人單位報到,甚至以此嘲諷白巖松不了解情況。但事實上,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違規的,就是在“亂彈琴”,而不合規定的現象,卻成為普遍現象,這并不能說明這種現象就是合理的,只能說明相關部門、單位沒有履行好檔案保管和檔案管理的職責。
檔案平時看上去似乎用不著,但一旦遺失了,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待遇安排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補檔”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劉萬軍為此奔波了12年,甚至還因為持續反映問題,而被龍頭鎮人民政府通報批評,直到媒體曝光,當地才成立工作組進行調查。而很多人,可能都沒有這股子“韌勁”,因為檔案的遺失、錯漏而增加了很多麻煩,或是失去了向往的工作機會。
雖然檔案的作用已經不像20多年前那么至關重要,但既然檔案依然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影響,那就應該慎重對待、規范管理,不能那么隨意和混亂,更不能連起碼的蹤跡溯源都做不到。這一問題早就該引起重視。
在很多政務服務都開始智慧化、數據化管理的當下,現有的檔案管理模式的確太過于落后,只有加速推進檔案數字化管理,讓每個人對自己的檔案存放和調動狀況都有跡可循,才能清除亂象,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