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問:國家統計局等官方機構,在失業率的核算中,失業標準是什么?張丹丹:在國家統計局有標準定義。就業人口:調查參考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
問:國家統計局等官方機構,在失業率的核算中,“失業”標準是什么?
張丹丹:在國家統計局有標準定義。就業人口:調查參考周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時,或因休假、培訓、臨時停工等未上班但繼續領取工資,或無酬幫工。失業人口:沒有工作,但最近一段時間在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很快開始工作。
就業和失業標準的認定是在國際上通用的,每周工作1小時就算就業,主要考慮美國、歐洲等經濟體的零散就業和時薪工作制。中國還是以8小時工作制為主,近年來才逐漸發展零散就業,從失業標準認定的嚴格程度上來看,中國其實受到的干擾比較小。
問:青年失業是如何統計的?
張丹丹:我國目前的青年失業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全國月度勞動力調查”(2021年更名為“勞動力調查”,后簡稱勞動力調查)。該調查工作每月開展,覆蓋了城鎮和鄉村地域的所有區縣,涉及約2.1萬個社區/村,約34萬戶/月,調查對象為16歲以上的常住人口,調查代表的時點為每月10日零時,參考周為時點前一周。調查方式為調查員利用PAD入戶登記,聯網直報到國家數據平臺,國家統計局每月中旬向社會發布主要的失業率統計結果。針對我國地區間人口流動的特征,國家統計局以年度人口變動調查數據為基礎,結合三大運營商移動大數據,統一推算各地月度人口基礎數據,作為勞動力調查計算失業率的加權信息。2021年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更新抽樣框開展新一輪抽樣設計,加強數據的區域和全國代表性。
作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月度失業率統計,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具權威性和地域的代表性。但也不是沒有瑕疵的。由于勞動力調查制度針對家戶進行抽樣,也會遺漏掉集體居住的青年,產生對工廠、企業宿舍集中居住的員工,以及對住校的在校生等就業群體統計不足的情況。盡管如此,失業率指標的跨時間比較,還是可以很好地反映青年人就業環境的整體變化,青年人就業率升高說明其面臨的勞動力市場就業環境變差。
2023年3月以來,我國青年失業率(16-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飆升,超過20%,目前已經連續三個月創201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值,4月-6月,失業率分別為20.4%、20.8%和21.3%。
問:您在文章《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里,估算的青年失業率為46.5%,遠高于官方公布的數據,這個數據是怎么算出來的?
張丹丹:在此前的文章中,我采用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將沒有工作也不在學校的1600萬假設為失業狀態計算了一下失業率可能的上限,我并沒有想強調這個統計數字,而更多的是希望這1600萬龐大的“躺平派”或者說“無所事事”的青年群體能夠被關注到。這一統計數據并不是學術意義上嚴格的測算,46.5%本身是對青年失業率粗略的也是最高的估計。
嚴格地說,如果要準確判斷有多少青年群體不工作也不就業需要考慮一下兩個方面的數據,否則會造成這個數字的高估:
1, 1600萬不工作不就業的青年人統計數字來自統計局,而使用第七次人口普查計算得到2020年城鎮16-24歲青年總計9551萬人,其中在校人數5756萬人,考慮到2020年-2023年高中和大學入學人數持續上升,2023年的在校生人數應在這個數字之上,因此不工作的非在校生應該低于1600萬;
2, 這1600萬的不工作的非在校生是否都應視為潛在失業是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不在校不工作的人,即被認為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比如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 2018年這部分人占到城鎮不在校人數的12.8%。正常情況下如果有12.8%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那么在就業形勢不好的情況下計算額外退出的人應該是多出來的部分,也就是說有常年慢就業、在家啃老、或者“職業兒女”的,測算時也應該被剔除出去。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在暑期會對家戶樣本做相應的追蹤,等到數據出來就可以計算因為經濟環境、就業環境,額外多出來的失業青年到底有多少。
問:橫向比對美國、歐洲、韓國、日本等經濟體,我們國家青年失業情況怎樣?
張丹丹:青年失業率上升的趨勢很可能受到了2020年后疫情的影響,那么該趨勢是否也發生在其他飽受疫情沖擊的國家呢?而國際比較來看,在2020年疫情初次暴發后,大部分主要國家青年失業率持續走低,截止2023年4月歐盟國家青年失業率為14.3%,英國為11.3%,美國和韓國均為6.5%,日本青年失業率最低,維持在5%左右。疫情后大部分歐美國家的青年失業率不斷下降,日韓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只有中國青年人在2020年出現了失業率持續不斷高企的現象。
由此可見,與國內勞動力主體,和與國際其他主要國家的青年人群體相比,中國的青年群體出現的就業困境較為顯著。
問:為什么青年失業率不斷上升,中國城鎮就業狀況在過去五年,特別是近半年并未出現明顯的下行趨勢呢?
張丹丹:主要原因是青年群體失業率雖高,但該群體的體量很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24歲失業青年人口約占16—59歲調查失業人口的6%—7%。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計算,16—24歲人口在16—59歲城鎮人口中的占比為18.8%;并且,16—24歲青年群體中有2/3為非勞動力(主要為在校生),不被計算在勞動力當中,這使得勞動力中16—24歲占比更低。相比25—59歲城鎮勞動力的主力軍,16—24歲青年群體只是就業市場的少數。因此中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并沒有因為青年群體的就業狀況惡化而受到很大的影響。
盡管整體就業市場運行平穩,青年失業率高企的現象仍關系到整體社會穩定和青年個體福利,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原因并盡快尋求解決路徑,青年群體的就業狀況和福利水平仍需被關注。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如果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時就業市場不景氣,對其未來的發展和長期福利水平會造成顯著的負向影響;另一方面,青年是犯罪的主體,其失業問題嚴重易導致導致犯罪率的上升,從而對社會安定造成不良影響;最后,中國青年失業率已經遠高于其他主要國家,亟需得到社會足夠的關注。
上一篇:中國資產全線爆發:地產股大漲
下一篇:廣西玉林突發多聲巨響 官方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