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山東青島一男孩母親曬出孩子在金沙灘用竹簽做陷阱的圖片,并配文稱孩子的惡作劇,誰會踩到?引起熱議。有網友擔憂這種陷阱非常危險,
近日,山東青島一男孩母親曬出孩子在金沙灘用竹簽做陷阱的圖片,并配文稱“孩子的惡作劇,誰會踩到?”引起熱議。
有網友擔憂這種陷阱非常危險,游客踩到容易被竹簽扎傷。也有網友表示,家長應該及時阻止孩子的行為,將竹簽拿走。
目前,該圖文已被刪除,賬號已注銷。
家長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惡作劇”?
一、找一找深層原因。孩子搞“惡作劇”,多是在煩躁、孤獨無聊時;也有的是對家長的一種報復行為,在他被家長誤解、冷落、打罵之后所進行的。對于這種原因的惡作劇,家長就不該就事論事了,而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的心理問題,以關愛為切入點。
二、可以動怒,但不可動手。無論是誰,看到孩子在“惹禍”,總要火冒三丈的,當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危險或破壞行為,指出可能出的嚴重后果,但你不必用痛打的方式,因為這樣可能會使孩子與你結下怨恨或產生報復心理。
三、從正面肯定出發。如家長發現孩子用毛筆在精美的電視墻上“涂鴉”時,可先肯定他的想像力和繪畫水平,然后再引導他:“你這‘作品’如果畫在紙上,說不定什么時候還可以拿去參賽、展覽,讓更多的人欣賞呢!”如此等等。
四、與孩子共謀“喜劇”。把自己也扮成一個頑皮的孩子,與孩子“合謀”一件“喜劇”,比如“爸爸”正在聚精會神的工作,你可讓孩子悄悄地往他的咖啡杯中倒些糖,讓他的驚喜變成大家的快樂等等。同時告訴孩子,搞“惡作劇”并不難,難的是為他人創造一些驚喜,演出喜劇及表達一份愛人之心。
五、把“惡作劇”變為“實驗劇”。“惡作劇”中往往包含著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性,對于愛搞此項的孩子,你可要求他先把要搞的“惡作劇”內容用文字或口頭表達出來,必須在家長的審批同意下方可“變通”執行。如孩子要往魚缸中放煙頭,那把一只小魚單獨放入一只碗中進行好了,看看魚對煙絲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從而把惡作劇引導演變為“科學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