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號稱國內最硬核航空公司的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航空),退市了。2023年7月7日,山東航空結束了在B股的最后一個交易日,隨后在7
號稱國內最“硬核”航空公司的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航空),退市了。
2023年7月7日,山東航空結束了在B股的最后一個交易日,隨后在7月10日被正式摘牌。
近年來,山東航空因飛行員敢于挑戰惡劣天氣等特點而聞名,其“戰斗機”式駕駛風格得到不少旅客的認可和喜愛。
山東航空還曾為此發布聲明,稱部分網友、自媒體發布傳播以“閃電航空”“硬核山航”“中國俄航”為標簽的有關內容,有的屬于偏愛,有的只是“調侃”,部分偏離客觀情況,恐致公眾對航空安全和航班運行的嚴肅性、嚴謹性產生認知偏差。
2019年,山東航空進入亞太地區大型航空公司到港準點率前十名,并在國內排名第一;2023年2月,其繼續以準點率96.27%,位列全國第一。
頂峰時期,山東航空與深圳航空、廈門航空、四川航空一起,被稱為“四大地方航空公司”。在退市之前,由于經營狀況,山東航空已被中國國航收購,成為其子公司。
緣何走向退市?
與過去幾年因“硬核”、不晚點而聲名鵲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東航空近年來的經營情況,一直不盡如人意。
山東航空成立于1994年,2000年在深交所B股正式上市交易。
山東航空退市的直接原因是2022年度審計期末凈資產為-78.07億元,為負值,觸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第9.3.11條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被迫退市。
截至2022年底,山東航空擁有波音 737 系列飛機 132 架。目前,山東航空以濟南為總部基地,在青島、煙臺、廈門、重慶、北京、烏魯木齊、貴陽等地設有分公司和飛行基地,經營航線超200條。
眾所周知,疫情對民航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今年5月,國家民航局發布的《2022 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稱,2022年,全行業完成旅客運輸量25171.32萬人次,比上年下降42.9%。國內航線完成旅客運輸量24985.2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43.1%,
山東航空自然無法幸免。最近三年,山東航空持續虧損,2020年虧損23.82億元;2021年虧損18.14億元;2022年,營收77.19億元,虧損則達到了 69.07億元,甚至接近營收額。這三年,山東航空合計虧損111.03億元。
截至2022年底,山東航空凈資產為-78.0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124.93%。最新數據則顯示,2023年一季度,山東航空總資產307.7億元,總負債390.67億元。
除了整體形勢的影響,山東航空自身經營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在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上半年,山東航空已經出現虧損。
資深民航分析師、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綦琦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除了疫情沖擊和油價暴漲這些行業共性原因,航線原因同樣不可忽視。
“由于山東地理位置特點,京滬高鐵開通后,將北京到濟南、青島等城市間的通達時間控制在1.5小時和3小時左右,高鐵極強的替代性展露無遺。”綦琦表示。
有交通行業專家指出,高鐵網絡直接沖擊民航800公里以下的市場,對800~1000公里的市場,也會產生一定替代。
山東航空對濟南和青島,有一定依賴性。據統計,山東航空最繁忙的20條航線,是其“利潤奶牛”,絕大部分由山東省內出發,其中10條由濟南出發、7條由青島出發。其中最繁忙的一條,是由青島飛往上海的航線。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8月,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正式關閉,轉場后,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投運。膠東國際機場則距離青島市區距離達60公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島轄區內,擁有青島站、青島北站、青島西站等10多座高鐵站,其中車次較多的青島站,位于主城核心區,高鐵出行的便捷性被進一步放大。
此外,國際航線的缺乏也對其經營產生較大影響。資深航空分析師林智杰認為,疫情期間,國際客貨運航線是航空公司的“救命稻草”,山東航空只保留了一條國際客運航線,扭虧難度相對其他公司更大 。
民航業整合加速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相比國內的“三大航”(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東方航空),地方航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差,疫情和油價的上漲對其影響也更為深遠。因此,民航業的整合也在加速。
林智杰認為,相對于“三大航”,中型地方航空在疫情期間確實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和‘三大航’相比,資本實力有不小的差距。”林智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相關信息,過去23年時間里,山東航空僅發行過4筆債券,合計募資約25億元。這甚至比不上“三大航”在A股一筆定增的融資金額。比如2021年,南航前五個月就累計發債28期,發行總額為345億。
相比“三大航”上市的A股,此前山東航空所在的B股,融資能力有一定局限。甚至有業內人士分析,鑒于B股的融資能力,從B股退市對山東航空而言,未必是壞事。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會對當地航空公司進行航線補貼。根據山東航空2022年財報,在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貼中,2022年,山東航空收到航線補貼加上其他補貼共計1.4億元。這與虧損相比,顯得“杯水車薪 ”。
事實上,疫情前后,受制于自身能力,不少地方航司受到了較大沖擊,“賣身自救”的不在少數。
早在2019年,許多地方中小航司就開始醞釀重組。青島航空、奧凱航空、紅土航空等公司都發生了股東變更,且變更對象多以國資為主。北京、廣西,以及新疆烏魯木齊等地方也分別計劃對首都航空、北部灣航空和烏魯木齊航空進行重組,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形式,實現地方對航空公司的控股。
2020年,疫情暴發后,民航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小航司的重組不斷加速。
今年3月,中國國航發布報告稱直接持有山東航空 22.8%的股份,并已通過山航集團間接持有山東航空42%的股份。這意味中國國航持有山東航空超過66%的股份,取得了山東航空的控制權。
在今年5月25日的中國國航業績說明會上,中國國航董事長馬崇賢表示,收購山東航空主要是為了紓困,解決其負債率過高的問題。
自此,中國國航的機隊規模也增至896架,超越南方航空,成為亞洲機隊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
而山東航空的經營,也將面臨全新的局面。今年暑期,山東航空新開了43條熱門航線,面向內蒙古、東北、西北等方向。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退市后的山東航空,未來更多作為中國國航子公司而存在,當然“經營風格也更偏向于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