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去醫院就診掛號,僅限當次當日有效,是很多醫院的常態,也是就醫人員的常識。不過,近來這樣的常態有破冰的跡象。據報道,近年來,山東濟寧
去醫院就診掛號,僅限當次當日有效,是很多醫院的常態,也是就醫人員的常識。不過,近來這樣的常態有破冰的跡象。
據報道,近年來,山東濟寧、淄博、青島等地在全市或部分公立醫院實行“一次掛號管三天”、復診免掛號費政策。有患者點贊道,“以前拍片子如果趕不上當天出結果,還得再搶第二天的號重新排隊繳費,現在終于不用再反復掛號了。”
就診奔波之累,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不要說那些“一號難求”的熱門醫院,就連一般公立醫院,患者或家屬在醫院內一趟趟地跑上跑下,也是常事。加上如今就醫往往需要做多項檢查,如果一天之內不能拿到結果,只能第二天繼續排隊掛號、就診,個中折騰,不一而足。也因此,一些地方在公立醫院推行“一次掛號管三天”,擊中了就醫人員的痛點,撓到了人們的癢處,的確值得讓人點個大大的贊。
醫療服務以人為本,就在于具體的行動。這中間,哪怕是掛號這個小小的改變,也會迅速在人群中產生蝴蝶效應,引發公眾矚目。
不過,想要改變也有難處。有醫院醫務人員表示,目前國內醫院都是信息化管理,如果不掛號,系統里就無法顯示信息,醫生也沒辦法進一步做診斷和治療。甚至認為,這會破壞了醫院的良好秩序,如果掛一次號包括了問診、治療、復診等流程,門診室可能變成菜市場。
不可否認,把次次掛號都改成“一管三”,一開始確實可能會給診療秩序帶來一些挑戰,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按部就班了。但如果說此舉會帶來大麻煩,恐怕也未必。
一者,醫院搞信息化管理,是為了更加便利地服務好患者。既然患者的信息已經通過第一次掛號錄入系統,那待其復診時相信能夠迅速調出來。需要改變的,可能是系統的某個設置。其實,這事實行起來或許沒那么復雜。據報道,山東濟寧金鄉縣人民醫院從去年開始推行“一次掛號管三天”舉措,已讓近萬名復診患者受益。醫院通過完善信息化系統相關功能,對各分診臺、崗開放相關權限,分診護士診間協助掛號,讓首診和復診患者實現有序就診,從而有效協調了首診號源與續診號源的順序平衡問題。
可見,信息化管理不一定會成為掛號改革的絆腳石,反而能讓醫患雙方都更方便。掛一次號本應完成一次診療過程,一次完整的醫療服務不該被割裂成多個過程。
據山東淄博市衛健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一次掛號管三天”舉措一年可為患者減免掛號費約240萬元。事實上,作為公共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院可以有更多作為。在服務老百姓上,創新的步子是不是可以邁得更大一些?比如,在“一次掛號管三天”的基礎上,未來是否可以打破時間限制,只要是復診均可享受免掛號、免繳費?
這當中自然會出現不同立場的博弈,會有相應的優勢和困擾,但不管是秩序問題還是技術問題,或者關涉醫生的勞動價值體現,凡是能解決的,都應讓步于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