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6月1日,晴,下午4時許,氣溫仍有30多度。地里的小麥已成熟,手掌拂過麥穗,能聽到嘩嘩的聲音。安徽臨泉縣,被稱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縣,今年
6月1日,晴,下午4時許,氣溫仍有30多度。地里的小麥已成熟,手掌拂過麥穗,能聽到嘩嘩的聲音。
安徽臨泉縣,被稱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縣”,今年共有160萬畝小麥。
放在往年,小麥已收割得差不多了,跨區收割機從潁上、阜南作業,再來到臨泉。而今年,在降雨影響下,三地麥收日期遭遇“撞車”。
農民們盼望著收割機的到來,機手們卻因天氣分身乏術。
在臨泉縣老集高速路口,農戶們坐在太陽傘下,朝路口張望,焦急等待。李田(化名)稱,自己種了20多畝地,凌晨4時就來高速路口等收割機了,沒想到還有比他更早的人。
他指了指旁邊的大哥說,“早上4點我過來就看見他了,我倆大眼瞪小眼,瞪到現在。”到了下午,農戶越來越多,但收割機依舊沒來。
和他們一同等待的,還有臨泉縣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一位工作人員表示,2004年前后,每到麥收季節,他們就會在各個高速路口設立臨時接待點,準備好物資,以便服務前來收麥的機手。他戲言:“菜都準備好了,沒有客人來吃飯。”
【1】村民稱三地同時收割機器忙不過來
“什么辦法都沒有,就這么干等著唄。”村民李田(化名)說道。
6月1日下午4時,臨泉縣“老集收費站”前的高速路上靜悄悄,偶爾有幾輛私家車駛過。
一旁“臨泉跨區機收溫馨接待服務站”的紅色橫幅旁,搭著藍色的遮陽棚,里面聚著近十位農戶。他們望著不遠處的收費站,翹首等待收割機的出現。
李田凌晨4點就來這里等候。他想找一臺收割機,趁著天晴收了小麥,但等了12個小時,一臺收割機都沒有等到。旁邊的張生(化名)蹲在地上,眉頭緊鎖,他和李田凌晨“前后腳”到的服務站,來等機器的農戶越來越多,卻看不到收割機的蹤影。
臨泉的小麥已全面成熟,但因持續降雨影響,本定在5月28日的收割時間被推遲到6月2日。早上,李田打開天氣預報,發現后天和大后天都有雨,剛從連陰雨焦慮中走出來的他神經再次緊繃起來。下雨,意味著收割的“窗口期”被極限壓縮到次日一天內。
“不下雨誰家都不差這兩天,但后天有雨,等不到機子麥就全完了。”李田嘆了口氣。
臨泉縣每個村大約都有兩三臺收割機,縣里本地收割機加起來有六七百臺,但對每村五六千畝的地來說,杯水車薪。此外,本地多為大型收割機,小地塊、洼地塊都不能進。
雨剛剛停了兩天,土地還沒有完全干透,大型機器一下去就會陷在地里,只能用小型履帶式收割機進行收割。
【2】雨天后土地松軟,兩臺大收割機下地就陷進去了
“00后”劉超(化名)在5月中旬為了麥收特地從外地趕回家里。他家是村里的種植大戶,種著600畝小麥。三臺大型機器同時作業,也要一整天才能收完。
劉超家的地里還陷著兩臺大型收割機沒出來。早上,得知后天有雨的他急著收麥,叫了兩臺大型機器下田“試試看”,沒想到一進去就陷在了里面。他比劃著,陷入深度有他的小腿那么高。
他嘗試著在短視頻等社交媒體上聯系收割機,但是“能看到的都已被別人預定”,往年合作過的收割機,都被困在淮南那邊。沒辦法的他來到服務點碰運氣,得知現在全都是登記等待的農戶,收割機只要一露面,就會被攔下去收麥子,根本開不到服務點。
等待收割機的時候,一位家里地勢高的農戶來等機器,直言大機器能下自己地,劉超熱心地把認識的收割機推薦給他。但劉超自己,只能枯坐著繼續等待小型履帶式收割機的到來。
他心里盤算,最遲次日找到收割機的話,就要連夜“搶收”,不然雨來之前,根本收不完。
和在服務站等待的農戶相比,周莊戶村的村民們是幸運的。下午,一臺開往河南商丘的收割機路過村里時被村民熱情攔下,當場開始進行收割作業。
收割機在收大塊田時,農民們在田邊用鐮刀割下邊角上的麥子。田邊的小麥由于雨水的影響,地勢低洼,麥頭被壓著,部分都已生芽。“這些95%都是生芽的。”一位老農抱著剛剛割下的一捆生芽的小麥嘆著氣。“這就是個‘歉年’”。
農業農村部小麥機收進度顯示,截至5月31日17時,全國已收獲小麥面積4300多萬畝,四川、湖北麥收已進入收尾階段,安徽麥收進度一成半,河南、江蘇進度過一成。往年這個時候,臨泉縣的麥收也將接近尾聲,而今年,受到連陰雨影響,麥收工作還未開始。
臨泉縣是今年小麥主產區受降雨影響的縮影。5月下旬,北方地區出現明顯降雨,局地發生暴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江淮、黃淮大部降水量達25—80毫米、局部100—200毫米。
開了8年收割機的機手劉寶正在安徽蚌埠收麥,下雨打亂了他原本的路線。“今年江蘇、河南、安徽三省同時收割了,我們根本跑不轉。”劉寶說道。
【3】高速路口設置農機跨區作業接待站點
在臨泉縣的各個高速路口,臨時搭建的農機跨區作業接待站點,支起太陽傘,懸掛大紅橫幅,格外引人注目。
奇聞事件看到,接待點的長桌上,擺放著礦泉水、風油精、毛巾和一些小冊子。
臨泉縣宣傳部門的杜建龍稱,這些臨時接待點,是麥收時候搭建的,主要是服務前來跨區收割的機手們,由農業農村局和交通運輸局的人值守。
一名值守的工作人員表示,設在高速路口,是為了方便機手們,“車輛需要檢修,我們提供網點;機手們需要休息,我們提供相應的物資。”
從2004年前后,每年麥收,都會設立這樣的服務點,“一開始資料也沒這么全。現在小冊子上有各種信息供機手們參考,這個冊子很有用的。”工作人員說。
他所說的是“2023年安徽省跨區作業信息手冊”,奇聞事件翻閱,冊子上有全省各地小麥種植面積、機收價格、收割時間等信息,還有維修網點名稱及地址。
接待點除了接待農機,還負責對接農戶與農機。農戶前來登記地址、需求、聯系方式,等有機手就對接。
工作人員稱,站了一天,看不見幾臺收割機下高速,即使下來了,也都是已被預定的。目前農戶來登記得很多,有人跑20里路,代表全村來的,但只能等待。“機手來都看天氣預報,像臨泉前兩天剛下雨,地里還是濕的,機器會陷進地里,人家也不會過來。”
機手啥時候能來?“今天夜里到明天,晴轉多云,機手會來的多一點,他們都是白天干活,晚上趕路。”
接待點的工作人員稱,每年像這個時候,每天會來100臺左右收割機,今年就少了很多。“今年主要是因為下雨,收割期都重疊了,時間拉不開。”
他調侃道,“主要是沒有機手,菜都準備好了,沒有客人來吃飯。”
是的,整個縣城,一切都準備好了,在等待收割機到來之時,沒有人不焦灼。
時間很緊張,天氣狀況并不理想。5月30日臨泉下了一場雨,6月3日天氣預報還會有雨。在這兩場雨水之間,留給農戶們的時間不多。杜建龍說,“上一場雨影響還不大,再下一場雨損失會很嚴重。”
6月1日晚上到6月2日全天,對臨泉來說,既是全面收割,也是搶收。沒有收割機,一切都無法進行。
一個好消息是,6月1日夜間,會有300臺收割機被調度過來,直接去地里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