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時代,中國鐵路快速發展,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和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坐著高鐵看中國已成為享受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高鐵已成為
新時代,中國鐵路快速發展,建成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高鐵網和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坐著高鐵看中國”已成為享受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高鐵已成為中國一張閃亮的“名片”。在建設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最美鐵路人”。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鐵路干部職工團結奮斗、埋頭苦干、為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日前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2年“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
獲得2022年“最美鐵路人”稱號的共有11名先進個人,他們分別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滿洲里站運轉車間值班站長馬如鐵,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京張高鐵車隊列車長呂盼,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供電段響沙灣供電車間副主任杜赫,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副主任鄭小燕,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銀川工務段鋼軌探傷車間探傷工黃濤等。
“最美鐵路人”是中國鐵路產業工人的優秀代表,是勤勉務實的勞動者、腳踏實地的奮斗者、樸實無華的追夢者。他們的先進事跡生動精彩、感人至深、催人奮進。馬如鐵用心用情守護中歐班列國際物流通道暢通;呂盼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期間向世界展示中國高鐵服務品質;杜赫脫下綠色軍裝、穿上鐵路工裝,在沙漠深處書寫敬業奉獻的青春格言;鄭小燕勇于創新探索,成為高鐵列控領域的“行家里手”;黃濤練就鋼軌探傷的“火眼金睛”……
“最美鐵路人”五位杰出代表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他們的先進事跡、價值追求和工作生活感悟。
“鐵調度”馬如鐵——
扛起國門下的擔當
馬如鐵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滿洲里站運轉車間二班的值班站長,主要負責滿洲里運轉車間二班安全生產指揮工作。
滿洲里站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站,2016年,馬如鐵剛擔任值班站長時,正值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向縱深推進,滿洲里口岸站的運量急劇攀升,運輸異常繁忙。為了解決作業效率問題,他帶領業務骨干蹲在現場,反復揣摩作業環節,通過動態掌握班列開行信息,合理調配機車,用心用情守護中歐班列國際物流通道暢通,為中歐班列開行提供有力保障。
馬如鐵介紹:“如今班列滿載貨物,品類有上百種,我們比以前更忙了。如何保安全,舉措就是兩種,一種是我的規章,一種是我的記事本。”
10年來,滿洲里站出入的班列近2萬列,為了保證暢通,就要不斷翻看學習規章。“落實好規章是為了更好地為安全生產服務。我的記事本,其實就是個問題本。我在現場檢查時,發現問題就記錄下來,帶回班組,和同事們共同復盤,解決問題,提高通行效率。”
馬如鐵親眼見證了中歐班列高速發展。從原來每幾天開行一列,到現在每天開行十幾列,滿洲里口岸的運量穩步增長,進出口貿易大幅提升。他說:“我親身參與了口岸站的擴能改造,返程班列的換裝效率提高近10倍,為中歐班列的開行提供了更加優質的保障。”
馬如鐵認為:“國門之下無小事,我們的一言一行、一鉤一調都代表著中國效率、中國標準,作為一名口岸鐵路人,我會帶領班組干好每鉤活兒,編好每列車,扛起國門下的‘鋼鐵’擔當。”
馬如鐵名如其人,志堅如鐵,不愧為國門之下的“鐵調度”。
冬奧列車長呂盼——
賽場之外為國爭光
呂盼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京張高鐵車隊“雪之夢”乘務組列車長。2013年,她加入鐵路大家庭,10年來扎根鐵路窗口服務崗位,先后值乘京哈線、京廣線、京張高鐵列車,用心用情服務于每一名旅客。
“最讓我自豪的是能夠擔任冬奧專列列車長,和同事們一起為服務冬奧會貢獻力量。”呂盼介紹,她和姐妹們成立了“雪之夢”服務品牌,一心優化服務、延伸服務,認真觀察每一名旅客需求,探索推出重點旅客呼叫器、盲文服務卡、嬰幼兒安睡床、耳鳴操等十余項特色服務。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期間,共安全值乘冬奧列車97趟,和班組同事一同圓滿完成了服務保障運輸任務。
2019年9月,單位啟動了服務保障冬奧會的籌備事宜,呂盼和同事們都覺得,能夠參與服務冬奧是一件特別光榮的事,大家爭先恐后報了名。單位對服務素養、業務能力、列車應急處置和個人形象進行了綜合考察,呂盼做了充足準備,成為一名預備人員。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她們一邊工作一邊進行強化培訓,全面備戰冬奧。冬奧會舉辦前夕,單位又對籌備人員進行了一次培訓、綜合考察,呂盼終于正式成為一名值乘冬奧列車的列車長。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期間,讓呂盼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外國友人在乘坐列車時,都會主動用漢語交流。當發現列車員能聽懂,并進行互動的時候,他們都特別高興。呂盼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在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向往中國,中國高鐵作為一張靚麗名片,被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熟知、認可。我作為一名中國人、鐵路人,感到特別驕傲和自豪。”
冬奧會后,呂盼和同事們探索更加溫馨精準、更具人文特色的服務,去年中秋節在車上舉辦了“嫦娥送月餅”活動,和旅客們一起拍照、合影、猜燈謎,送上團圓的祝福。呂盼說:“我們一直在努力,通過有形和無形的服務讓旅客感知我們對工作的理解,讓他們能夠發現最美鐵路。”
列車有終點,服務無止境。呂盼用優質的服務展示中國高鐵的形象,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場之外為國爭光。
技術尖兵杜赫——
沙漠深處守護安全
杜赫是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供電段響沙灣供電車間副主任。杜赫2012年從部隊復員后,脫下綠色軍裝、穿上鐵路工裝,就來到庫布齊沙漠腹地成為一名接觸網工。接觸網是給列車供電的輸電線路,距離地面大概6米高,需要通過吊弦來保證接觸網的高度穩定,而調整吊弦的長度成了呂赫的日常工作之一。
“這把扳手是過去經常用的棘輪扳手,干活快、效率高。現在用的這把扳手叫做力矩扳手,不僅干活快、效率高,而且可以調整力矩。工具的不斷更新,讓我們的作業更加精準。”杜赫拿起兩把安裝吊弦用的扳手,對記者介紹:“因為經常在接觸網上進行高空作業,所以很多人還稱我們為‘蜘蛛人’。”
從90后“菜鳥”到技術尖兵,一路走來,杜赫覺得,干好接觸網,必須要膽大心細。為了讓列車運行更加平穩有序,他想方設法把原本要求2毫米的標準誤差控制在1.5毫米。“我所在的工作地點是在沙漠腹地,四季氣候變化特別明顯,要求接觸網設備在極限溫度條件下,必須運行良好。”杜赫說,接觸網的很多計量單位以毫米“起步”,這中間的0.5毫米,不僅是自身作業標準的提高,還意味著更大責任。
接觸網工是高空、高壓、高危的“三高”職業,每天面對25千伏的高壓電線,只有提高作業標準,才能保護戰友們的安全;只有練就過硬本領,保安全才有更大底氣。得益于現在的裝備不斷更新升級,杜赫和同事們才敢和0.5毫米較真;正是因為這種較真,設備才能一直安全穩定。
杜赫說:“新時代10年,我們草原兒女實現了坐著高鐵進北京的夢想,當復興號列車穿過長城腳下的時候,全家人興奮地說,咱們終于看到長城了。”
雖然是在沙漠腹地,但是經過十幾年共同努力,如今,杜赫所在的辦公區院內綠樹成蔭、雞羊滿圈。他們服務的包西鐵路是北煤南運的重要通道,每天近30萬噸的煤炭源源不斷發往全國各地,運量還在逐年攀升。
杜赫說,從前都是用“兩人干、四人扶”的人工車梯進行作業,現在有了可以容納50多人同時在車輛頂部進行高空作業的大型裝備,效率比原先翻了幾番,節省出來的時間也可以運輸更多的貨物。每當看到一列列裝滿貨物的列車穿越戈壁大漠,奔向渤海之濱,杜赫感到無比興奮。
膽大心細、精益求精,杜赫在6米高的高空檢修接觸網旁,守護著沙漠鐵路的運行安全。
“行家里手”鄭小燕——
精心維護“超級大腦”
鄭小燕是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列控系統維修管理工作。
列控系統是高鐵安全運行的“超級大腦”和“導航系統”,它決定著高鐵列車跑多快、在哪兒停。鄭小燕做的工作就是對海量的列控系統數據進行驗證,確保百分之百正確。鄭小燕勇于創新探索,很快成為高鐵列控領域的“行家里手”。她告訴記者:“新時代10年,我先后參與了鄭徐、鄭渝、鄭阜等8條高鐵新線列控系統施工和仿真試驗,見證了河南省米字形高鐵網的全面建成。去年我還光榮地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鄭小燕說,做列控數據核對工作是一項非常枯燥、繁瑣、考驗意志力的工作。干這行就得認真、精準,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因為任何一個錯誤都有可能導致無法想象的后果。“記得有一次,鄭徐高鐵聯調聯試前進行仿真試驗,我們要對30多萬個列控數據進行核對,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數據版本變化了7次,每變化1次都意味著,要對所有數據重新核對一遍。我對小伙伴們說,不能怕麻煩,關鍵看質量。最終對這些數據,我們一個一個地進行精準核對,圓滿完成了任務。”鄭小燕說,因為列控數據關系著高鐵和旅客生命安全,來不得絲毫疏忽。
“去年京廣高鐵又實施了350公里常態化高標運營,這些事例都是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追趕到領跑不斷發展的一個縮影。”鄭小燕說,“高鐵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她還記得1995年,從鄭州到成都上學,當時還沒有高鐵,坐最快的K117次也需要28小時,而現在高鐵只需要5小時。互聯網點餐送到手邊,刷部電影、喝個茶的工夫就到站了,又舒適、又快捷。高鐵給人們出行提供了更加經濟、更加快捷、更加舒適方便的新選擇。
“看到高鐵網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作為建設者,能夠參與其中,我感到很榮幸。”鄭小燕高興地說:“在新的起點上,我將立足崗位,堅持高鐵高標準,精心維護好高鐵的‘超級大腦’,為高鐵列車精準導航,讓復興號更安全、更快捷地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百分之百的極致追求,源于強烈的責任感,鄭小燕正是用這份責任守護著鐵路安全運行。
“鋼軌神探”黃濤——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黃濤是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銀川工務段鋼軌探傷車間的一名探傷工,主要從事的工作是鋼軌探傷,俗稱“鋼軌醫生”,就是給鋼軌問診把脈,找出鋼軌傷損。線路通到哪兒,探傷工作的腳步就跟到哪兒。工作20多年來,他累計行走近4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周,發現最小缺陷尺寸直徑只有1.5毫米,相當于米粒那么大。他還曾榮獲全國鐵路鋼軌探傷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的優秀成績。
黃濤介紹,以前鋼軌探傷主要是靠人力推著探傷儀徒步檢測,現在由于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改進和作業模式轉變,勞動強度得到很大改善。現在普速線路主要采用雙軌探傷儀,高速鐵路主要采用大型探傷車進行檢測,單向站區一些特殊地段還是以人力徒步檢測為主。他們所在的工務段管轄近2000公里,平均每個月要對所管轄的里程檢測一遍,節假日前夕要連續加班,增加探傷遍數。“工作雖然辛苦,但為了保證列車運行暢通,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黃濤說。
鋼軌探傷工作是個技術活,更是一個良心活,崗位雖然平凡,但責任重大。“作為探傷工,我們就是要做到‘檢測一公里,放心一千米’。”黃濤自豪地說:“平時我喜歡琢磨一些小革新、小發明。你看,這款創新小工具——探頭夾持裝置。在平時的作業過程中,有的需要探傷的部位比較狹窄,手持探頭伸不進去、夠不到。這個探測小工具像手機的自拍桿,可以夾持探頭進行探測,小工具解決大問題。”
2020年,黃濤全程參與銀西高鐵的前期探傷。銀西高鐵的開通標志著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融入國家高鐵網,現在從銀川到西安全程只需3個小時,非常方便快捷。黃濤說:“今年夏天,我還打算帶上家人到西安逛一逛、轉一轉,吃碗羊肉泡饃。”
黃濤20年行走了近4萬公里,這些數字見證了“鋼軌神探”和工友們的堅守與付出,更見證了中國鐵路的快速發展。
5位“最美鐵路人”代表在平凡崗位上拼搏奮斗的精彩故事,有汗水也有淚水,有艱辛更有喜悅,但始終不變的,是鐵路人“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和執著堅守。新征程上,這些“最美鐵路人”將繼續奮斗,中國的鐵路和高鐵將在千千萬萬鐵路人的努力下,更加四通八達、便捷舒適,交通強國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