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七夕節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女性節日之一,與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美食,那么
七夕節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女性節日之一,與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節日。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美食,那么你知道七夕美食有哪些嗎?七夕為何要吃桂圓花生等食物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節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其實歷朝歷代的七夕節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漢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晉代則是吃湯餅,“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
宋朝時七夕節的節日氣氛達到頂峰,節日食品也較為豐富,有煎餅、果食等等。據記載,“又以油麹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種早期的形態,后世的巧果逐漸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七夕為何要吃桂圓花生等食物
七夕來臨之際,人們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時令瓜果,如在乞巧時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有些地方還有食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的習俗,含有求子生子的寓意。七夕時某些地方有拜床母、種生求子的習俗,也是此類寓意。
盤點七夕的傳統美食
餃子
在古代的平原地區,乞巧節的風俗是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餃子,會有三個餃子里包有銅錢、銀針和紅棗。在乞巧活動結束后,姑娘們一起吃餃子,吃到銅錢意味著有福氣,吃到針意味著手巧,吃到紅棗意味著早婚。
花瓜巧果
花瓜巧果是七夕節最普通的食物。七夕時節正式瓜果盛產的時候,這一天的瓜果會被雕刻成奇花異鳥,并被賦予一個浪漫的名字—“花瓜”。巧果又叫做“乞巧果子”,由面粉做成各種小型物狀,裹上糖蜜,用油煎炸。在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中,巧果最為出名,而且款式極多。前不久熱播的夢華錄原著《東京夢華錄》里對巧果還有“笑厭兒”、“果食花樣”的稱呼。
雞
浙江金華一帶,人們為了表達對牛郎織女生活幸福家庭美滿的祝愿,會在七夕這天殺一只雞,寓意這一夜牛郎織女相會,如果沒有公雞報曉,那黎明就不會到來,他們就不用分離。
五子
七夕最大的活動就是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會準備祭拜的貢品如茶、酒、新鮮水果等,其中就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焚香禮拜禱告之后,這些貢品就是她們的宵夜食物。
面條
七夕這天還有吃面的習俗,因為這一天跟三伏交疊,三伏天的飲食是“頭伏餃子、二伏面”。面條還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會越長壽,人們也會把面條作為祭拜織女的貢品。
蠶豆
福州的七夕節還有分豆的習俗,七夕也是他們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友好、朋友情深的“結緣節”。各家各戶分食蠶豆,意為“咬鬼頭”,即驅邪的意思,七夕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在月色下邊吃蠶豆邊聊天,也可以作為結緣的紀念,平日里大人小孩之間的磕跘和恩怨也會在分蠶豆中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