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時間是在每年的公歷8月7或8日。在民間對于立秋的時間還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最為常見的就是立秋有早晚之分,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時間是在每年的公歷8月7或8日。在民間對于立秋的時間還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最為常見的就是立秋有早晚之分,簡單來分就是早立秋和晚立秋。那么,早立秋是什么意思?晚立秋又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晚立秋是什么意思
晚立秋指立秋時間處于后半天。民間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認為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后,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我國一些地區民俗把立秋又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具體來說大致有兩種不同分法:
第一種分法,以農歷七月為參照,如果立秋時還沒有進入農歷七月,那么就稱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時已進入農歷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對應的農歷日期為六月二十二,屬“早立秋”;
第二種分法,以時間點來劃分,0點至12點為“早立秋”,12點至24點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屬“早立秋”。
源于此,民間也產生了不少諺語、俗話,如“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把扇丟,晚立秋熱不休”等等。
這些民間俗話來自祖祖輩輩口耳相傳,雖然有一定道理,卻并沒有嚴謹的科學依據,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氣熱不熱之間沒有明顯對應關系。
立秋的來歷是什么?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雖然這個節氣名帶“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來臨,并非氣象學上的入秋。氣候上劃分季節主要依據“候平均溫度”的變化來定,即當地連續五天的平均溫度在22攝氏度以下,才算進入氣候意義上的秋季。
立秋習俗有哪些?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一直以來,在中國廣大農村,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