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于鬼節的講究自然多,我國祭祀講究的事項特別多。鬼節祭祀祖先是本土文化的產物,但是包含的節日習俗比較復雜,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
對于鬼節的講究自然多,我國祭祀講究的事項特別多。鬼節祭祀祖先是本土文化的產物,但是包含的節日習俗比較復雜,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那么鬼節在幾月幾日開始?鬼節在什么時候的幾月份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奇聞事件小編的介紹吧。
鬼節在幾月幾日開始
鬼節農歷是七月十五。
鬼節在什么時候的幾月份
鬼節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個重要節日,主要是為了祭祀祖先和鬼魂。鬼節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陰歷來計算的。一般是在七月十五這天,也就是農歷鬼月的中旬。這個日期因為陰歷和陽歷之間的差異而在陽歷中會有些微的浮動。總的來說,鬼節大致是在8月份的中下旬左右。
鬼節的由來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于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鬼”是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鬼節”的起源也多與民間傳說有關。鬼節的傳說有很多種,分為道教傳說和佛教傳說。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道教中記載鬼節是七月中元日,就是七月十五,閻王爺會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釋放那些沒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來到人間,接受凡人的供奉,一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鬼門關關閉,這些孤鬼才會回到陰間。而在七月十五這天,也就是道教的中元日,道士們開始誦道家經書,為鬼魂們減輕罪責,早日還陽。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了食物。后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后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并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愿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的意義
鬼節在中國的民間文化中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它不僅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關于生命、人性、道德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它告訴我們,身后留名是每個人的責任,無論是對家族、對社會、還是對整個人類。同時,它也反映出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感悟和態度,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珍惜生命。因此,鬼節是中國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的智慧。